怎样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怎样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0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ISO/TC207)组织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它是顺应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其中iSO14001是系列标准的核心标准,也是唯一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标准。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继ISO9000系列标准后推出的一套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作为ISO14000系列标准的核心,是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开展审核认证的根本准则。目前,国内外进行的ISO14000认证即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ISO14001标准由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管理评审等部分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PDCA循环的管理体系,并确保企业的环境行为持续改善。
ISO14000标准的特点:
注意体系的完整性,是一套科学的环境管理软件
强调对法律法规的符合性,但对环境行为不作具体规定
强调污染预防,持续改进
要求对组织的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
广泛适用于各类组织
与ISO9000标准有很强的兼容性
以消费者行为为根本动力:以往的环境保护工作是由政府推动的,依靠制定法规、法令来强制企业执行。ISO14000标准强调的是非行政手段,用市场、用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共同认识来达到促进生产者改进其环境行为的目的。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使消费已超过法律成为环境保护的第一动因;
自愿性的标准,不带任何强制性: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申请认证完全是自愿的。出于商业竞争、企业形象、市场份额的需要,在企业内部实施ISO14000标准,并以此向外界展示其实力和对保护环境的态度;
没有绝对量的设置,以各国的法律、法规要求为基准:整个标准没有对环境因素提出任何数据化要求,强调了体系的运行以达到的目标、指标,并符合各国的法规要求;
强调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要求企业实施全面管理,尽可能把污染消除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之中,并且要求企业注重进一步改进提高,环境行为持续改进;
标准强调的是管理体系,特别注重体系的完整性:要求采用结构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管理手段,强调管理和环境问题的可追溯性,体现出整体优化的特色;
标准强调了生命周期思想的应用:对产品进行从摇蓝到坟墓的分析,较全面地覆盖了当代的环境问题。从产品设计入手,以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人类不当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ISO14000标准的基本要求
☆ 要求建立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环境方针,作出环境保护的承诺;
☆ 识别企业的环境因素,制定目标指标以改善环境状况;
☆ 要求污染预防,持续改进;遵守法律法规;
☆ 针对企业的重要环境岗位,建立作业程序加以控制;
☆ 注意各方面的信息沟通☆要求对紧急突发事件,建立应急和响应计划。
ISO14001与ISO9001从体系上具有一定的相似的处,环境审核的方法与质量认证的方法也较为相似,实施并通过了ISO9000认证的组织在建立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从形式上易符合ISO140001的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及主要工作:
一、领导决策与准备
1、最高管理者决策,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2、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
3、提供资源保障:人、财、物
二、初始环境评审
1、组成评审组,包括从事环保、质量安全等工作的人员
2、获取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审住址环境行为与法律法规符合性
3、识别组织活动、产品、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
4、评价现有有关环境的管理制度与ISO14001标准的差距
5、形成初始环境平身报告
三、体系策划与设计
1、制订环境方针
2、制订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
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构架
4、确定组织机构与职责
5、策划哪些活动需要制订运行控制程序
四、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1、组成体系文件编制小组
2、编写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3、修改一到两次,正式颁布,环境管理体系开始试运行
五、体系试运行
1、进行全员培训
2、按照文件规定去做,目标、指标、方案的层层落实
3、对合同方、供货方的工作,通过环境管理要求
4、日常体系运行的检查、监督、纠正
5、根据试运行的情况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再修改
六、内审
1、任命内审组长,组成内审组
2、进行内审员培训
3、制订审核计划、编写检查清单、实施内审
4、对不符合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验证
5、编写审核报告,报送最高管理者
七、管理评审
1、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搜集充分的信息
2、由最高管理者评审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
3、评审方针的适宜性、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完成的情况
4、指出方针、目标及其他体系要素需改进的方面
5、形成管理评审报告
企业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申请认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1)遵守中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总量控制的要求(上述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总量控制的要求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要求);
(2)体系试运行满3个月。